
入秋以来(9月30日-10月13日),黄河流域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山东全省降雨量为250毫米左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较常年偏多2倍以上,正值棉花吐絮的关键时期,连续阴雨导致山东等主产区棉田遭受严重影响。为准确评估灾害,科学合理施策,10月12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育种创新团队成员王胜利副研究员和陈煜副研究员深入西小王镇棉花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并结合灾请提出指导性意见。
此次降雨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长时间的日照不足和田间高湿度环境,对棉花成熟、采收均造成了不利影响:
1.棉铃霉烂脱落:大量已吐絮和即将吐絮的棉铃因长时间浸泡在潮湿环境中,出现发黑、霉烂现象,导致僵瓣花比例大增,纤维强度下降,色泽等级严重降低,部分棉铃直接脱落,造成产量损失。
2.采收严重受阻:持续的阴雨天气使得机械和人工均无法下地作业,最佳的采收窗口期被错过,导致部分成熟度好的棉花品质因过度滞留田间而下降。
3.减产已成定局:由于霉变僵瓣花的增加,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下降,据初步估算,产量损失10%左右。
科学应对,多方联动。实地考察后,联合调研团队会同当地相关技术人员,形成如下指导意见:
1.抢排田间积水:疏通、深挖田间沟渠及周边排水河道,确保排水畅通。对低洼积水棉田,采取强排措施,确保雨止田干,降低土壤湿度,最大限度缩短棉花根系浸水时间。
2. 科学调控促熟提质:天气晴好后,对吐絮率偏低的棉田,采用无人机喷施乙烯利或脱叶催熟剂,促进棉铃集中吐絮。
3. 精准防控,减少烂铃:对中下部棉铃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疫病、红腐病的发生,较少烂铃。
4. 分类采收、科学晾晒:将正常吐絮的白棉、轻度霉变的黄棉和严重霉烂的僵瓣花分类采摘、分开存放,科学晾晒,最大限度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