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点网

首页 > 滨州 > 基层风采

无棣碣石山:鲁北平原上的火山奇迹

作者: 来源:法治视点 日期:2025-11-05 点击数: 

  独特的地质身份

  碣石山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镇,是鲁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这座山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千米,虽然高度不高,但在一望无际的鲁北平原上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碣石山形成于73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一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状地形,是山东省内最年轻的火山,也是华北平原唯一露头的火山。该山由火山弹、火山灰、火山烁、火山熔岩构成,山体不对称但分层明显,岩性为暗褐色霞石苦橄岩,在地质学上,特别是在火成岩、地质构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60截图20251105102950.jpg

  碣石山被誉为"京南第一山",又被称为黄河故道的"古化石",对于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近代人类活动踪迹及火山岩科研教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经沧桑的名称变迁

  碣石山的名称历经多次变化:夏商时就始称碣石山,春秋时称无棣山,魏晋时称盐山,唐代称马谷山,元朝称大山。

  据无棣旧县志记载,古时该山近河傍海,距海口仅十余里,为导航标识之山。山上不生草木,春秋时称无棣山(无棣县最早因此得名,隋朝开皇六年即586年置县,明朝朱棣为避皇帝讳,曾改称海丰)。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又称盐山。

  唐初,东盐州人马君德据此山举行起义,后为唐王朝镇压。乡人为纪念马君德,将盐山改为马谷山。元朝时为与另一座山体相别,改称大山。直到2001年,这座山才恢复了"碣石山"的古称。

  曹操登临之地的争议

  传说当地为曹操东临观海之处。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碣石山究竟在何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经专家考证,此山即史书记载的禹贡之碣石、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曹操登临之碣石。

  碣石山由于地势低、地处偏远,加上多次改名及沧海桑田的变化,特别是在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之后,将禹贡碣石从渤海东岸搬到了渤海北岸,导致历史上出现了多处碣石之争,甚至有人得出了碣石沉于海的错误论断。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碣石山曾一度作为当地建筑石材的供应地进行采挖,致使山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地质遗迹,1998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碣石山"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建立。

  2001年碣石山复名后,恢复重建了部分古建筑,新修了山路,新建了"饮马湖"、碣石门等景点。2009年,碣石山旅游风景区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2013年12月,《山东无棣碣石山省级地质公园规划(2013-2025)》获批,无棣县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地震与火山博物馆

  碣石山最具特色的设施是地震与火山博物馆。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地震局的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00多万元,建筑面积923平方米。

  馆内设有地震监测预报观测室、科普宣传厅、4D动感影院和多种功能报告厅四部分。地震监测预报观测室内布设了测震、电磁、流体等专业观测仪器设备。科普宣传厅内设有防震减灾知识、过去使用的地震监测预报设备及火山喷发物标本。4D动感影院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播放大地震发生、火山爆发、海啸等科普宣传片。

  2011年7月21日,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国家级科普宣教基地"揭牌,成为山东省首家地震与火山博物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场所。

  主要景点

  景区建有碧霞祠等;开发了福地洞天、龙马洞景观,石林、石瀑等火山遗迹景点;珍存有无字碑(碣石门辞)、《重修马谷山寺记》碑等古石刻。景区集火山遗迹科普、碣石山观光、千童岛民俗风情、饮马湖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

  传说中碣石山是仙人修炼以及居住之地,所以此山中有很多的山洞,都有很神秘的传奇色彩。

  文化传承与民俗活动

  景区经2022年基础设施修复工程后恢复古庙会传统,包含祭祀巡游、民俗展演等活动,成为鲁北冀南地区重要文化载体。这些活动让一大批濒临失传的过年习俗得到整理再现,为当地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科学价值与意义

  无棣碣石山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华北平原唯一露头的火山,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样本。山东无棣碣石山被中国地质学会列入全国第二批地质文化村挂牌筹建名单,充分显示了其在地质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无棣碣石山虽然海拔不高,但作为鲁北平原唯一的山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从73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到今天的科普教育基地,这座小山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也为我们了解华北平原的地质演变提供了独特的窗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