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点网

首页 > 法院聚焦

孝亲敬老传家风 联动解纷续温情

作者:梁磊、高洋 来源:法治视点 日期:2025-10-31 点击数: 

法治视点10月31日:近日,山东省泗水县人民法院圣水峪法庭联合综治中心,通过一场暖心的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涉及六名子女的赡养纠纷,不仅让九旬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着落,更弥合了濒临破裂的亲情,守护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家访模式”找准症结


  今年九十多岁的蔡奶奶,本应在子女的照料下安享晚年。三年前的一场意外摔伤,让她彻底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赡养问题也随之成为这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老人育有六名子女,起初全家商议由身体状况尚可的五名子女轮流照料,身体欠佳的大儿子暂不参与轮班。然而好景不长,这份口头协议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味”,子女间因照料安排产生分歧,原本和睦的家庭关系变得剑拔弩张,最终无奈之下,老人的赡养问题被推到了法庭的“门槛”前。


  “赡养纠纷不能简单一判了之,判得了对错,解不开心结可不行。”接手案件后,承办法官没有急于开庭审理,而是第一时间开启了“家访模式”。多次深入村里走访后,法官摸清了矛盾的症结所在:子女们并非不愿承担赡养义务,而是长期缺乏有效沟通,积攒了不少“心头气”。其中,三儿子的情绪尤为激动,他坚持认为自己在上一轮照料中“多扛了一个月”,却没人认可这份付出,觉得自己吃了亏,便拒绝继续轮班,导致老人的照料计划彻底“断档”。


  找准矛盾根源后,圣水峪法庭干警迅速转变工作思路,联合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并邀请熟悉村情民意的人大代表和人民调解员加入调解队伍,上门为这个家庭“解心结、化矛盾”。


  情法兼顾解开心结


  调解当天,村委会调解室里的气氛一开始就陷入僵局。三儿子刚到门口就停下了脚步,任凭众人劝说也不愿踏进屋内,高声说道:“上次轮班我多照顾妈一个月,今天不把这笔账算清楚,啥也别谈!”话音刚落,一旁的兄弟便忍不住反驳:“大家都是按顺序轮班,就你斤斤计较!”“我计较?多照顾一天也是额外付出,你们谁替我分担过?”争执声越来越大,矛盾一触即发。


  见状,调解团队当机立断,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头疏导。承办法官拉着三儿子走到一旁,耐心劝导:“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点咱们都明白。但家里的事儿不是数学题,非要算得一清二楚。我们今天来不是为了‘断是非’,而是帮你们把心里的疙瘩解开。”听着法官的话,三儿子的语气渐渐缓和:“法官,我不是不孝顺,就是觉得委屈。那一个月我家里也有难处,可没人理解我……”经过反复沟通,三儿子终于吐露心声:“我其实不是要争什么,就是想让兄弟们认可我的付出。”法官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的孝心和付出,老人记在心里,兄弟们也看在眼里。亲情这笔账,越算越生分,咱得用心才能捂热。”


  与此同时,人大代表和调解员结合村里的家风家训,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与其他子女促膝长谈。真情实感的劝说,让其他子女也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纷纷表示之前忽略了三兄弟的感受,今后会多沟通、多体谅。


  心结解开,坚冰消融。三儿子主动表示不再纠结“多照顾一个月”的事,愿意继续参与轮班照料。其他子女也纷纷表态,今后会主动分担责任,多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说话做事多顾及兄弟姐妹的感受。最终,一家人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每个人的脸上。


  这起赡养纠纷的圆满化解,是圣水峪法庭深耕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从前期走访摸底摸清实情,到联合多方调解力量,再到耐心疏导化解心结,圣水峪法庭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既依法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又传承了孝老爱亲的优良家风,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山东省泗水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毕京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