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棣县埕口镇中心小学,有一位老师的名字,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一届又一届乡村孩子的求学之路,他就是朱希昌。41年,对于朱希昌而言,这是他用青春与汗水,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事业的无悔坚守。如今,距离退休仅4个月,他的教育故事,早已成为校园里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师生。
1965年7月出生的朱希昌,在1983年11月,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忱,踏上了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台。这一站,便是41年。59岁的他,依旧奋战在教学一线,担任着四年级1班科学和四年级2班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同事眼中,他是不知疲倦、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学生心中,他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引路人。
今年4月下旬,意外突然降临。朱希昌不慎摔伤,右腿膝盖骨折。这是需要长时间休养的重伤,然而,仅仅在家休息了半个月,他便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劝阻,于5月6日毅然返回学校。他说:“放不下我的孩子们,耽误的课得赶紧补上。”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对学生深沉的爱。他拄着拐杖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学生们对他的敬佩与爱戴。
从教以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是朱希昌始终坚守的工作信条。他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心备课,用心辅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他深知乡村孩子获取知识的不易,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生活情景融入课堂教学,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朱希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同事们的认可和家长们的满意。
除了教学,朱希昌还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在2023年9月,他参与的无棣县2023年度小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研究》,经无棣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专家组评审,2024年10月顺利结题。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朱希昌把爱毫无保留地洒向每一位学生。他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他用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他所任教的班级,充满着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们在他的引领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朱希昌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诸多肯定。他曾荣获“无棣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作品获得“无棣县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入围作品指导二等奖”。2022年9月,他因多年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滨州市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教师”。这些荣誉,是对他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他坚守乡村教育的见证。
41年的教育生涯,朱希昌始终勤勤恳恳教书、孜孜不倦育人。他坚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他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他常说:“守望教育,就是守望爱,守望幸福。”他深知学习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即便即将退休,他依然坚守岗位,用心耕耘在农村小学这片热土上,继续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
朱希昌的事迹,不仅仅是他个人教育生涯的写照,更是无数扎根乡村教师的缩影。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甘为人梯,用坚守和付出,为乡村孩子的未来撑起梦想的天空。朱希昌的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赞歌,激励着更多的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之光。